自动写作 2017-5-5

1

刚刚翻日记本。第一想法是,怎么这么大一部分都是工作业务的学习笔记,关键是和那时失恋情绪的记录混在一起。着实觉得恶心。恶心的一是仿佛过去的情思被污染,二是过去的傻愣无知。那些业务学习的举动和努力,现在看来起始时毫无用处。与“有用”八竿子打不着。也完全努力错了方向。还真的煞有介事,研读了好几本书。还记得那年秋天,我有几个周末是彻夜在钻研营销。真实傻透了。

“好学生”式的心态伴随着我从出生到现在。可是现在才悟到世事荒谬,太多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。大部分时候都傻劲。

再看看之前伤心得昏天黑地的呓语。自己都觉得“惊为天语”。“对!就是这样!啊,真是太有道理了!”

2

现在状态非常混沌。看了太多太多的书,反而更迷失。出题老师出题没有章法。让人功亏一篑的恐惧。

也一致要硬着头皮看自己不喜欢的书籍、不喜欢的电影,乃至钻研背诵。被生活强奸。真心害怕经过这一年,会厌恶读书这件事情。

所有的课本过了一遍。现在进入攻坚阶段。今天五月五日。啊,离考试还有整整七个月。有点欲崩溃。

什么都会变,除了“人会厌倦”这件事情。

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皮肤糟糕,啤酒肚缩不回去。想起前一阵裤子都进了。头发两个月没有搭理。十分没有形状和精神。觉得自己很糟糕。

3.

文学史上的作家为什么会被选入文学史呢?为什么会为“人民大众所喜爱呢”我怎么一点都不能理解?“成功”的决定因素是偶然吧。一想到这个就觉得恶心。觉得自己人生无望。


4

复习至今,看了上百个作家的文学作品。经得住时间冲刷、未被淘汰的作品,都是关于人的文学。关于人的灵魂的反射,作家对人性的理解、诠释和表现。

看过古今中外上下千年的作家的文字,对人灵魂的演绎,最大最深的感慨就是,

“如何好好地活着”是曾经和正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们内心和无意识里最核心的命题。通俗地分解开来,就是“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?如何才能达到”——问题本身有些对生活理解的误导性,其实应该思索的是“我们该如何存在”。

千百本人类的文学经典,告诉我,似乎不管你是男是女贫穷富贵,都会面临痛苦。奴隶、平民、侯爵、帝王、穷人、富翁、男人、女人、小孩、青年、老年、单身者、热恋者、已婚者、出轨者、被出轨者、落魄文人、达官贵人、仆人、主人、中国人、西洋人、东洋人、战争国家的人、弱小国家的人、资本主义国家的人、帝国主义国家的人……有人因为活不下去冒着坐牢十几年的风险去头一口面包,有人因为山珍海味花天酒地而活得太过腻烦得了忧郁病……一个羡慕着一个,一个追随着一个,这个链条如此长远,可以肯定地是没有尽头。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不幸福的,都觉得渴求着摆脱现状。

而那个在“羡慕链条”终点的“幸福的人”是谁呢?


刚刚看完《雷雨》。在我心中最鲜活的人是繁漪。但是撇开她的个性特征不说。引诱我思考的问题是,她为什么如此痛苦?为什么说那是令她窒息的生活?以至于走向了歇斯底里、不顾一切,成了这一场大悲剧的推波助澜者?


生活在大资本家家庭,衣食无忧,有一个单纯可爱的孩子。可是她却厌恶和惧怕当下的生活。

因为没有朋友?没有可以说话的人?一个古板专制高压的丈夫?天天关在房子里无事可做?又不知道哪里可以去?她说她曾经是死了的,是周萍救活了她。她不想再死去,所以才像抓救命稻草一样用所有力气去挣扎、牺牲她宝贵的尊严去求周萍留下。

人,真是难满足的动物啊。,人活着需要的东西太多了。若只是物质条件,那也便是极简单的。但是冰山的绝大部分,是精神性的,在水下。大部分时候连人自己也不曾意识到,但却像提线木偶一样一步一行都被摆布着。

那水下是什么呢?

    性?

    爱?

    被理解?

    交流?

    成就?

    “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”?(以确认自己的存在?)

    归属?

    独特个性?

    新鲜感?刺激感?

    ……

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,人才觉得自己是幸福的?

每当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,最后终不得不落到“禅”上。

    ——所有你不存在于当下的状态,就是痛苦的本质。所谓的,不自由。

    ——自由唾手可得,全在修心。



虽然道理明明明白白我懂得。但是,完全地融入到生活中去,机缘还是欠了许多的。终须修行。


5.电影《骆驼祥子》

    一直觉得自己不懂得怎么欣赏表演艺术。多看了几部老电影、老电视剧(特指90年代以前),豁然开朗。好的表演,根本不需要分析,而是在欣赏时候,心里分明地会蹦出一个声音喊道“妙!妙!妙!”;或者心部荡漾着一股能量,常常难以言说和分明。好的表演,让人内心有所感染,有所触动,甚至引起更多的思考、回味。例如《骆驼祥子》理斯琴高娃扮演的虎妞。


    这部电影很让人感动。技术、表演方面不说。就是因为它实在是朴实而真切。最让我感动的细节是,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四合院、破落的大杂院、斑驳的纸窗户、卖兔爷的摊子、坑坑洼洼的前门大街、钟鼓楼前的小吃摊(特别是那些青花蓝的布招牌)、虎妞细细品尝的臭豆腐、会动的西洋片说书、桌子都快烂了的茶馆、操着一口溜到天上京片子的下层北京土著……才真的觉着,现实主义带来的感动远比浪漫主义、表现主义、各种爱胡搞花样炫技主义来得深切得多。这才是生活的本来模样。

    因为这部电影的真切,我甚至感到怅惘。曾经北京那么地市井、充满烟火气。现在一切,即使是原地,那种“有魂”的鲜活的感觉,是再也找不回来了。现在的北京,只是个空壳子,在商业化、资本化、全球化的大浪下,被加固、粉饰的一个空壳子。

评论
©乔琪 | Powered by LOFTER